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江南命案,破了蔣經國的局?!
第一手資料,權力核心人物揭祕
蔣經國晚年權力的鬥爭與角力

  改變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

  當事人完整真實的陳述,揭開了種種改變台灣命運重大事件的真相!
  本書從一連串事件對蔣經國產生重大衝擊與影響的角度,
  第一手資料,權力核心人物揭祕,探討後蔣經國兩任總統任期權力的鬥爭與角力。

  「我在台灣住了將近四十年了,已經是台灣人了。」──蔣經國

  1986年的10月7日,蔣經國總統透過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行人葛蘭姆女士的專訪,正式宣佈台灣即將全面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與報禁。

  1987年7月15日,政府正式宣佈解除解嚴,同時宣佈解除黨禁與報禁。從這一刻起,台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988年元月十三日下午三點五十分,蔣經國病逝臺北寓所「七海官邸」,結束了他悲劇的人生,卻光榮的走入歷史──

  推動國民黨的改革的權力鬥爭、「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與善後內幕、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來龍去脈、「江南命案」的真相與影響解密、黨外人士宣佈組黨的角力、開放兩岸探親交流不得不也非做不可的決定、「我已經是臺灣人了」最後真言──第一手資料,蔣經國時代權力核心人物揭祕!

  蔣經國晚年兩任總統十年期間──

  從第一任(1978~1984)政治上的極端保守,對內仍然採取強硬態度,打壓黨外人士的反對運動;對外則成立「固國小組」、「劉少康辦公室」,強力「反統戰」大陸的和平攻勢,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並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到後來決定解散過度擅權、擴權的「劉少康辦公室」,罷黜、外放權傾一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

  而在接連發生「江南命案」、「十信事件」的第二任期(1984~1988),身體健康已是進入風燭殘年、臥床治國不堪歲月的蔣經國,還必須強打精神,親自處理善後,先撤換極為能幹、極受倚重、信任的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蔣彥士,接著痛心的面對最高情治首長之間的惡鬥,在心力交瘁與諸多內外壓力下,他只有改變原有的保守政策與權力佈局,決定走向「開明、開放」的新道路。

  最後,公開宣佈「蔣家不能也不會」再任中華民國總統,在執政黨內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與報禁、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允許台灣人民前往大陸探親等新政策,默認「民主進步黨」的違法成立、不予取締逮捕相關人員,發表「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的談話,決心順應民意,改變做法,永遠與人民在一起。雖然因此「破」了他原來佈的「局」,反而奠定了他崇高的歷史地位與政治聲望,以及日後台灣民主化的基礎。

  本書首度揭密蔣經國晚年政治上被迫「從保守走向開放」的內幕,瞭解他許多「不得不」的苦衷,為那個時代發生的重要事件,提供了第一手解讀資料,並做了最好的見證,是所有關心台灣民主化歷程讀者,不可不看的一本著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建國


  1950年生於台灣高雄。197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1978年獲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曾擔任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美國加州矽谷Zilog高科技半導體公司製程工程師。

  1980年應邀返國參與國立中山大學建校工作,歷任電機工程學系主任、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1984年被教育部任命為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原國立高雄工業專科學校)校長、並兼任教育部科技顧問,負責高科技人才培育工作。1988年獲選為中國國民黨十三屆中央委員,1991年當選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調任教育部參事。

  1999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擔任訪問學者,2003年獲聘為大陸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名譽校長,成為曾在兩岸均擔任過公立大專校院校長的第一人。後又獲聘為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現任中華世紀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與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曾獲得美國電子顯微鏡學會最佳論文獎(1977年)、行政院特保最優人員獎(1990年)、全國教育團體聯合會服務獎(1991年)、美國社區學院聯合會特殊貢獻獎(1991年)、行政院公務人員服務獎(1991年)等獎項。有關材料科學專業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吳建國從1978年起,就經常在台灣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媒體撰寫政論專文,1980年獲聘為中國時報主筆,曾出版著作《向前看中國》(1979年)、《來自柏城》(1980年)、《唯盡我心》(1985年)、《做真正的我》(2015年)等書,另策劃編輯出版《中國發展大戰略》(2014年)與《大戰略》(2017年)。
 

目錄

銘言  「所有的政治改革都是被逼的!」──鄧小平
作者序
楔子  蔣氏父子在台灣統治的結束

第一部分    保守的第一任期(1978-1984)

第一章  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
第二章  能幹的行政院長孫運璿
第三章  台美斷交
第四章  推動國民黨的改革
第五章  大陸的和平攻勢
第六章  「保守派」與「開明派」的鬥爭
第七章  成立「劉少康辦公室」反統戰
第八章  「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與善後
第九章  不幸的兩大命案
第十章  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
第十一章  為眼疾所困
第十二章  為「後蔣時代」做準備
第十三章  「劉少康辦公室」的擴權與擅權
第十四章  大陸的「擒王小組」與王昇的訪美
第十五章  決定裁撤「劉少康辦公室」
第十六章  罷黜與外放王昇
第十七章  孫運璿中風

第二部分    走向開放的第二任期(1984-1988)

第十八章  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
第十九章  蔣彥士積極運作組閣
第二十章  俞國華奉命組閣
第二十一章  李煥的復出
第二十二章  「江南命案」的真相與影響
第二十三章  「煤礦災變」與「十信案件」
第二十四章  撤換蔣彥士
第二十五章  蔣孝武接班夢碎
第二十六章  推動政治革新
第二十七章  嚴家淦病倒會中
第二十八章  黨外人士宣佈組黨
第二十九章  順應時代變革
第三十章  罷黜宋時選
第三十一章第  打出最後一張王牌
第三十二章  開放兩岸探親交流
第三十三章  「我已經是臺灣人了」
第三十四章  最後的公開露面
第三十五章  結束悲劇人生,光榮走入歷史
第三十六章  尾聲
參考文獻
蔣經國晚年大事年表
 
 

作者序

見證一個時代的結束


  計畫要寫這本書已有許多年了。

  原因就是對於蔣經國在晚年從保守走向開明、開放的過程,一直是研究那段歷史,或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專家學者與讀者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而坊間有關的書籍,都只是對那段歷史的經過,有敘述、有描寫、有記載,卻鮮少有人能從當時所發生一連串事件,對蔣經國產生重大衝擊與影響的角度,來探討他不得不走向開明、開放的決定。

  作者並非研習文史的專家,可是對歷史與近代人物傳記,特別有興趣閱讀與了解。也因此常在各大報刊,撰寫批評時政的政論文章。

  記得作者在台灣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政論文章,就是在蔣經國就職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的前兩天(1978年5月18日),刊登在「聯合報」國內要聞版,名為「對新總統的四點建議」,那年作者才二十八歲,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竟然不自量力,僅憑著滿腔熱忱,斗膽敢寫這樣的文章,向最高當局建言,可能也是台灣輿論的首例。

  作者之所以提到這段往事,主要是讓讀者知道,作者與許多同齡的朋友與讀者一樣,親身經歷了那個時代,心中的感受格外強烈。尤其,在經歷了蔣經國極端保守的第一任期(1978~1984),當時作者與許多所謂「自由主義分子」經常利用各種機會,表達台灣應該在政治上更為開放民主、在兩岸政策上更為大膽積極、有所作為的主張,然而卻沒有收到很大的效果,也不見任何改變的跡象。

  不過,在進入第二任期之後,歷經「江南命案」、「十信事件」的沉痛打擊,所信任倚重的幹部一一發生問題,加上健康的明顯惡化,蔣經國的態度開始轉變。等到他正式公開宣示「蔣家不能也不會再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那一刻,蔣經國已親自結束了一個屬於自己與蔣家的時代,決定「還政於民」,台灣的「改革元年」已然來到。

  這本書就是講述蔣經國所以會做如此重大改變的原因。簡單說,他的改變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但是,歷史弔詭的就是,雖然「破了他原來的佈局」,卻因此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反而得以奠定了他在歷史上輝煌的評價與地位。

  所以,本書命名為《破局》,乍看之下會感到是負面的、否定的,然而若經更深一層的思考,讀者會發現其實這是正面的、是肯定的。因為所幸「破局」了,才促使蔣經國決心走上了開明、開放的道路,使他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與定位。

  當然,蔣經國原來的佈局究竟是什麼,相信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只能從他的第一任期內,堅持以維護台灣安全與安定為首要考量的保守做法上,合理猜測如果沒有發生「江南命案」、「十信案件」這幾個幾乎足以動搖國本的重大事件,蔣經國的第二任期還是極可能採取與第一任期同樣的政策,平穩的帶領台灣在既有的道路上,繼續的發展下去。那麼這樣的蔣經國,在歷史上的評價將會遠不及今天所享有的崇高地位,應該是中肯的看法。

  作者要非常感謝已故的行政院長李煥,他生前在作者的請教下,透露了當年許多政壇的祕辛,豐富了本書的內容,還原了那段歷史的真貌。

  另外,原國防部情報局長汪希苓將軍與陳虎門將軍,在作者再三勸說與動之以情之下,才首度毫不保留的將「江南命案」的來龍去脈,做了完整真實的陳述,揭開了這個改變台灣命運重大事件的真相,令人震驚之餘,更有「駭人聽聞、難以置信」的感嘆,是本書極具價值、最有可讀性的部分。

  同時,作者也要感謝前駐韓代表李在方大使願意接受訪談,為「劉少康辦公室」的興衰做了最好的說明。

  坦白說,作者在寫這本書時,許多時候是充滿了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一方面作者自許要就所知內幕,做最真實的報導。另一方面,又覺得若將真實的內容不加修飾的說出來,對這些當事人來說,未必公正,甚至殘忍。其中特別是作者十分尊敬與佩服、有能力又幹練的蔣彥士祕書長,當年之所以被罷黜,牽涉到他私生活的領域,是否應該如實的說出這段鮮為人知的內情,作者一直心裡很糾結。難得的是在與蔣祕書長的外孫蔣顯斌訪談後,他坦蕩真誠的將自己外公不為人知、極為難得「有情有義」的一面做了令人感動的闡釋,也還了蔣祕書長歷史評價上的公道,使得本書更加完整正確,蔣顯斌世兄實在功不可沒。

  自然,對於內人成樹芬教授長期以來的支持與協助,作者是衷心的感激。她的許多建設性的建議,甚至「破局」的書名,都是出於她的靈感而來,可見她對本書的重要貢獻,是難以言喻的。

  總之,寫完這本書,對作者來說,有如卸下了一個心頭的重擔,也完成了一個心願。

  想到自己是何等幸運能夠見證那個台灣人民最團結、台灣經濟最繁榮、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時代,然又懷著複雜的心情,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結束。只是在沒有了蔣經國的台灣,對台灣到底是福、是禍,只有留待台灣人民自己去思考與評價了。

  還有那一批在大陸生長,卻將自己一生事業完全奉獻給台灣的那一代人,他們身不由己的在那個大時代中,默默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守分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奮努力的工作,造就了今日的台灣,毫無怨言,很不容易。作者將本書獻給他們,不過聊表懷念與感恩之意,是最起碼能做的一件事而已。

  走筆至此,作者不禁想到明朝楊慎所寫「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也以此詞句,做為這篇序文的結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吳建國
完稿於2017年中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232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楔子:蔣氏父子在臺灣統治的結束

1988年1月13日,星期三,照例是國民黨中央舉行全體中央常務委員會議的一天。

前一天下午,擔任秘書長的李煥還曾親自來到蔣經國的臥床前,向他報告明天常會主要討論的議題,由於沒有重要議題,李煥還曾建議蔣經國不必親自出席主持,而是循例由中常委輪流主持,以免蔣經國過於勞累,不利身體的保養(見《追隨半世紀》一書第257~258頁,林蔭庭著,臺北天下文化公司1998年2月出版)。

不料,當天蔣經國精神出奇的好,表示自己已經有一陣子沒有主持中常會,所以,想到明天應該體力許可,可以親自主持,也可與許多久未晤面的中常委同志見面,甚至還流露出期待與喜悅的表情。

李煥見蔣經國興致如此高昂,不便再加勸阻,就自請告退了。

第二天早上八點不到,李煥就來到中央黨部秘書長辦公室坐鎮,檢查各種常會的資料,做好蔣經國要來親自主持常會的準備工作。

結果,事與願違,早上八點半,七海官邸侍衛來電,告訴李煥,蔣經國早上起來,本來已著裝準備出席常會,卻不料突然感到噁心欲吐,頭暈眩。因此,只有躺在床上休息,不能前來主持中常會了。

對於這種狀況,李煥早已習慣。過去已有許多次,蔣經國說好要來主持中常會,都因臨時身體不適,取消了原定的行程。

蔣經國不來主持常會,國民黨中央也早建立了一個輪流由中常委主持的制度。執行起來,毫無窒礙。當天的常會,就照輪流的秩序,由行政院長俞國華擔任主席,由於沒有重要議案的審議,常會行禮如儀,很快就結束了。

李煥臨危受命

回到辦公室,李煥整理著案頭諸多的資料。想到半年前,蔣經國執意要李煥接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的職務,李煥曾再三向蔣經國懇切請辭,希望能繼續讓他在所熟悉、所熱愛的教育部長工作上,多為國家服務兩年,相信對國家的貢獻絕對會超過從事黨務工作。

尤其,當時李煥已在積極籌畫延長國民教育為十二年的計劃,並已得到初步的共識與結論,那就是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必須是免試的、免費的與自願的。

因為,延長國民教育的目的,就在消除升學掛帥的弊病,讓每位願意升學的青年,都能有學校讓他升學。否則,還要維持聯考,升學的壓力與惡補的陋習仍然存在,如此延長國民教育,又有何意義?
 

 

 

 

... 本文來自:名利場藝術 ... 很多人都說苦難可以成就藝術,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可以說是「墮落」的代名詞。 他一生過得迷惘、混亂,及時行樂,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 他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可現實是殘酷的。 於是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大眾的理想和價值觀,用叛逆思想和行為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 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也是一位魅力的、性感的、值得尊敬的藝術家。 他活得純粹、真實,忠於自我的慾望與感受,為藝術史增添了一筆獨特另類的迷人色彩。 ... 1916年的一天,巴黎的一個畫室內,一個俊俏的青年男人坐在一張桌子上。 他的頭髮捲曲飛散,襯著一臉病容的嬌弱。 男子掏出一根菸捲,裡面裹著的是大麻。 ... 點燃,深深地吸上一口,感覺還不夠勁兒,便用另一隻手攥著瓶烈酒倒進嘴裡。 男人漂亮的眼睛緩緩地瞇了起來,透過瓶頸望向對面的模特。 ... 不知是毒品酒精,還是玻璃的作用,模特的脖子變得扭曲拉長。 ... 他覺得是那麼地美,於是舉起畫筆,慢慢地畫下去。 一邊畫一邊想著:「自己是會先畫完,還是先醉倒呢。」 ... 這個終日「昏昏欲睡」的男人,就是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 柔韌、靈活的線條,濃郁、飽滿的色彩,莫迪利亞尼的作品都以肖像畫為主,大部分肖像的眼睛都空洞迷離。 他一生風流成性,但人生中也有真愛。 ... 他性格古怪,瘋狂地酗酒,貧窮和疾病折磨著他。 透過他的照片和作品,你甚至能感受到他身上酒精和毒品的味道,還有充分的藝術天賦。 天賦就是他的靈魂。 ... 1884年,莫迪利亞尼生於義大利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英文教師。 莫迪利亞尼從小體弱多病,14歲那年更是因傷寒休學,為了填補無聊的病中生活,他開始學習畫畫。 ... 莫迪利亞尼自畫像 也是在這一年,母親把他送到畫家古列爾莫·米凱利那裡學習繪畫。 他對藝術的熱情隨即迸發,幾乎從早到晚,莫迪利亞尼都在練習繪畫,進步也極為驚人。 ... 可惜好景不長,1900年,莫迪利亞尼16歲的時候,幽靈般的肋膜炎又纏上了他,而且這一次再也沒有離開。 ... 肋膜炎導致他的肺部遭到侵蝕,並最終發展成為肺結核。 這種病在當時沒有任何醫治的辦法,也終生侵害著莫迪利亞尼的身體。 這也是他後來沉迷毒品、英年早逝的最直接原因。 ... 在母親的鼓勵下,莫迪利亞尼到義大利南方,做了一次長途旅行。 義大利各地的博物館中,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作品對他的觸動很大。 此時,成為一名藝術家的種子,已悄然播種在他的心裡。 ... 1902年他考入威尼斯美術學院,4年後他來到巴黎,與畢卡索等人同在蒙馬爾特高地下的民區居住,並且向布朗庫西學習雕塑。 和那些普通的年輕男子不一樣,像莫迪利亞尼這樣長得又帥,家裡又有錢畫畫又好的男人,仿佛天生就是為多巴胺而生的。 ... 來到巴黎時,莫迪利亞尼22歲。 22歲是什麼年紀? 「我覺得我可以泡遍全巴黎的姑娘,喝光全巴黎的酒。」 ... 此時的巴黎,野獸派震驚畫壇,立體派正在醞釀,但他對此卻毫無興趣。 ... 他認為野獸派的色彩與線條過於露骨,立體派的形體分析則過於理智。 他希望追求富有韻律的色彩與線條,來和諧地表現真實的生命。 ... 在莫迪利亞尼看來,巴黎哪裡都好,只可惜這裡的藝術流氓,黨同伐異,拉幫結派,討好畫廊。 但他唯獨喜歡和畢卡索混在一塊。 ... 從左至右:莫迪利亞尼、畢卡索和薩爾蒙 1909年,莫迪利亞尼正式住進了蒙馬特這個藝術街區。 這段時間他窮困潦倒,雖然也能獲得愛好者的贊助,或幸運地賣出一兩幅作品,可即便有了錢,莫迪利亞尼也會儘快的把他們揮霍掉。 毒品、酒精、女人,這是莫迪利亞尼的三大支柱。 ... 他討厭各種文化主義、標新立異的繪畫流派,以及討好商業畫廊的行為。 對於莫迪利亞尼來說,美女與酒,就是他創作的源泉。 ... 但他到底和多少個姑娘好過,連莫迪利亞尼自己都記不清了,有的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 ... 「我太難愛上現實里的她們,我只愛畫里的她們。 愛她們修長的脖頸,愛她們的『有眼無珠』,愛瀰漫在畫面里的情慾,愛她們專注看我的樣子。」 ... 他天生就具有一股吸引女性的特殊魅力。 他的哥哥這樣說過:「當莫迪利亞尼還是孩子時,女孩兒們就對他著迷。」 ... 以至於到後來,莫迪利亞尼震驚世人的除了他的繪畫技藝,還有就是他玩弄女人的水準,在這兩點上他都是堪稱世界級的。 但從另個角度來看,這兩點又是高度統一的。 如果沒有了對女性強烈的慾望和吸引力,莫迪利亞尼也就不會畫出那些偉大的人物肖像與裸體。 ... 也是依靠著這種觀念,莫迪利亞尼創作了現代美術作品的最高傑作之一《側臥的裸女》。 ... 側臥的裸女 在這麼多姑娘里,如果你要問莫迪利亞尼有沒有一個走心的? 他應該會說:「算是有一個吧,她叫珍妮。」 ... 珍妮曾問他:為什麼畫人,都不畫她們的眼睛? 「只有徹底了解一個人的靈魂,才能畫出她的眼睛。」 ... 在這麼多女人里,莫迪利亞尼感覺只有珍妮懂他,於是浪子結婚了,同時他的荷包也更癟了。 他試著去推銷自己的畫,可商販們統統將他拒之門外,他們只認畢卡索、認印象派,卻唯獨不認莫迪利亞尼。 為了養活珍妮,他不得不放棄他摯愛的雕塑,因為做雕塑,實在太貴了。 ... 因為窮,莫迪利亞尼的朋友漸漸變得越來越少,他也沒有錢吸海洛因了,甚至連買顏料的錢都拿不出。 他人生中的唯一一次畫展,還因為涉及色情敏感話題,開到一半就被警察查封了。 ... 隨著肺結核越來越嚴重,莫迪利亞尼只能日日靠飲酒緩解病痛,有時候抬起手畫兩分鐘,就覺得無以為繼。 ... 但人生有時就是這麼奇妙,1919年,在倫敦舉行的畫展里,莫迪利亞尼前衛的藝術作品終於得到了好評。 但第二年,莫迪利亞尼就因肺結核去世,年僅36歲。 ...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像一個流浪漢一樣衣衫襤褸地躺在巴黎街頭診所,用母語喃喃著家鄉的詩歌。 在他去世的當天,妻子珍妮失魂落魄,失去了活著的理由,帶著即將出世的胎兒從六樓一躍而下,以身殉情。 ... 莫迪利亞尼清醒時,猶如一位優雅的紳士,有著無數漂亮女友。 可是酗酒後,他又像流浪漢一樣粗魯無理地對待她們。 ... 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 他既有豐富的情史,又永久處在絕望的孤獨里。 ... 莫迪利亞尼與年長三歲的畢卡索,一同混跡於巴黎的獨立沙龍、酒吧、妓院…… 但他們卻有截然不同的收場方式。 莫迪利亞尼曾說過:「我想要的是短暫並有意義的人生。」 沒想到這句話卻一語成讖。 ... 與畢卡索生前已功成名就相比,莫迪利亞尼像是精神富足的乞丐。 但在藝術史的天才名單上,永遠不會缺少一位36歲的精神貴族——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 - END - 1、本文非本號原創作品,轉載自<名利場藝術>,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公眾號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chen@eeff.net。 ... 大賽推薦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e5eabyq.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7333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和美噁心中醫推薦水里肌肉疼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埔心四肢麻痺改善中醫診所鹿港胃脹治療中醫
北斗憂鬱症中醫推薦 田尾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網友都推薦的員林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北斗肌肉緊繃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埤頭倦怠、疲勞治療中醫 員林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芬園恐慌中醫推薦 大葉大學附近推薦味覺異常治療中醫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員林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仁愛鄉倦怠、疲勞改善中醫診所 北斗便秘或腹瀉中醫推薦 員林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ev1emt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